钢箱梁内部通风除湿系统的布置需以控制湿度、抑制腐蚀为核心,结合结构特点与环境条件制定针对性方案。以下为关键设计要点:
一、气流组织与设备布置
通风系统应优先采用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结合的方式。在箱梁跨中附近设置转轮除湿机,通过镀锌螺旋风管向两端送风,形成干风循环。进风口宜设置在腹板 U 型肋处,出风口位于底板或箱梁底部,利用热压效应促进空气流动。对于特大型箱梁,可按每 200 米跨度增设 2 套除湿设备,确保覆盖全区域。风管采用法兰连接,接缝处填充橡胶垫或密封胶,避免漏风。
二、分区控制与传感器布局
将箱梁划分为若干除湿区域,每个区域配置独立的湿度传感器与 PLC 控制系统。传感器均匀分布于隔舱内,间距不超过 6 米,形成最小监控区域。送风管风口间距 4-5 米,错位设置且与水平夹角 35°-39°,确保气流均匀覆盖。采用无级调节技术,根据实时湿度数据自动调整除湿机功率,实现节能运行。
三、设备选型与材料设计
转轮除湿机为首选设备,其耐高温(-20℃至 + 70℃)、除湿效率高(相对湿度≤45%),且维护简便。风管采用 0.5mm 镀锌钢板制作,外部包裹橡塑保温材料,防止冷凝水产生。通气管末端设带螺纹的不锈钢弯脖,通过螺母与橡胶垫固定于腹板,弯脖朝下以阻挡雨水进入,孔道间隙填充聚合物砂浆密封。
四、维护与安全优化
除湿设备需预留检修口,每 20 米设置可拆卸检修段,便于清理滤网与更换部件。寒冷地区风管外侧加装电伴热带,防止冻结。通风口格栅孔隙控制在 5-10mm,拦截杂物;检修通道与除湿设备区域设置应急照明与防火隔离门,确保维护安全。
五、结构协同与环境适配
通风系统应与箱梁内部加劲肋、隔板等结构协同设计,避免管道穿越关键受力部位。对于斜拉桥或悬索桥,可结合锚室、鞍室除湿需求,通过共用风管实现多区域联动控制。沿海地区采用 “环氧富锌底漆 + 氟碳面漆” 防腐体系,干膜总厚度≥250 微米;内陆地区选用丙烯酸聚氨酯面漆,总厚度≥180 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