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模板调整与定位是确保桥梁线形精度的核心工序,需结合预压数据、三维测量及动态调整技术实现毫米级控制。以下为具体操作要点:
1. 预拱度精细化设置
模板安装前,通过等载预压(110% 梁重)消除非弹性变形,监测各测点沉降值并绘制曲线。根据弹性变形值计算预拱度,跨中设最高值,两端为零点,按二次抛物线分配至各点。采用螺旋千斤顶调整底模高度,翼模通过背后丝杠同步起拱,确保全桥线形平顺。预拱度设置需叠加预应力张拉反拱值,支点间按抛物线计算补偿量。
2. 三维坐标精准定位
模架就位后,采用全站仪进行三维定位:底模中心线与设计轴线偏差≤3mm,高程误差≤2mm。通过液压系统微调模板位置,侧模垂直度用顶压杆控制,倾斜度偏差≤0.3%。桥台连接段预留 2cm 调节缝,填充弹性泡沫胶防止漏浆。内模安装时,通过台车轨道定位,支撑丝杠间距≤70cm,确保结构稳定。
3. 接缝处理与密封控制
模板接缝采用 “双密封” 工艺:先在接缝处粘贴 3mm 厚海绵条,再用宽胶带覆盖,接缝错台≤1mm。底模中缝螺栓需逐根紧固,扭矩达设计值的 105%,防止浇筑时漏浆。端模与侧模连接处采用楔形木楔塞紧,锚垫板位置用定位筋焊接固定,垂直度偏差≤1°。
4. 动态监测与实时调整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每 30 分钟复测模板标高,累计沉降≥5mm 时启动液压系统补偿顶升。预应力张拉后,再次测量梁体变形,超差部位通过顶托微调,确保预拱度偏差≤±3mm。过孔后检查模板平面位置,纵移轴线偏差≥1cm 时需重新定位。
5. 特殊工况应对措施
冬季施工时,模板表面覆盖电热毯,保持温度≥15℃,防止混凝土早期开裂。水上作业采用吊架悬挂主梁,利用浮吊协同调整模板,避免水流冲击导致移位。复杂曲线桥采用分段拟合技术,每 5m 设置一个控制点,通过三向调节装置(横向、竖向、纵向)实现线形平顺过渡。
整个流程需严格执行 “三检” 制度,重点把控预拱度设置精度、接缝密封性及动态监测频率,通过精细化操作保障桥梁外观质量与结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