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混凝土浇筑是桥梁施工的核心环节,需严格把控材料、工艺及变形控制,确保结构密实与线形精度。以下为具体操作要点:
1. 材料控制与浇筑准备
选用 C50 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 180±20mm,初凝时间≥6 小时,采用搅拌站集中拌制,运输过程中保持罐体旋转防止离析。浇筑前检查模板接缝密封性(错台≤1mm)、钢筋保护层厚度(垫块间距≤60cm)及预应力管道定位(偏差≤5mm),同时在箱梁悬臂端水箱预加压重,平衡悬臂弯矩。
2. 分层对称浇筑
采用 “水平分层、纵向分段、对称推进” 原则:先浇筑底板与腹板交接处,从两端向跨中方向分层推进,每层厚 30cm,上层振捣棒插入下层 1/3 深度,确保结合密实。腹板区两侧混凝土高差≤30cm,方量差≤2m³,防止模板偏移;顶板浇筑从跨中向两侧延伸,表面采用二次收面工艺,平整度偏差≤3mm。
3. 振捣工艺与细节把控
腹板区采用 Φ50 插入式振捣棒,间距≤30cm,振捣至表面泛浆、气泡消散,避免直接触碰波纹管。锚垫板下方及钢筋密集区采用 “二次复振”,每点振捣时间延长至 20 秒。同时,在模板外侧附着高频振捣器(频率 50Hz),辅助消除内部空洞。
4. 养护与变形监测
混凝土初凝后覆盖土工布并洒水养护,养护时间≥14 天,箱梁内部采用蒸汽养护,温度控制在 50-60℃,湿度≥90%。浇筑过程中每 30 分钟复测模板标高,累计沉降≥5mm 时启动液压系统补偿顶升;预应力张拉后再次测量梁体变形,预拱度偏差控制在 ±3mm 以内。
5. 特殊工况处理
大体积混凝土采用 “内降外保” 措施:内部埋设循环冷却水管,进水温度≤25℃,出水温度≤35℃;外部覆盖棉被 + 塑料薄膜,内外温差≤20℃。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度≥10℃,模板表面覆盖电热毯,内部温度≥25℃,强度达设计值 60% 后方可拆模。
整个流程需严格执行 “三检” 制度,重点把控分层厚度、振捣同步性及温控措施,通过精细化操作保障混凝土密实度与结构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