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末跨施工是桥梁建设的关键环节,需针对桥台连接、模架拆卸等特殊工况制定专项方案,确保结构安全与施工精度。以下是具体工艺要点:
1. 桥台连接与临时支撑设置
末跨施工前,需在桥台顶面预埋高强螺栓或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模架支腿,螺栓锚固深度需满足设计要求并通过抗拔试验验证。同时,在桥台两侧对称设置 C40 混凝土临时固结,内部埋设 Φ32 精轧螺纹钢筋,下端锚固于墩身 1.5 米,上端伸入箱梁底板 1.1 米,形成刚性支撑体系。临时固结顶面与箱梁底板间涂刷隔离剂,便于后期拆除。
2. 模架定位与模板调整
模架前移至末跨位置后,通过液压系统调整模板标高,使底模与桥台顶面预留槽口精准对接。采用全站仪三维定位技术,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偏差≤3mm,高程误差≤2mm。侧模与桥台背墙间预留 2cm 调节缝,填充弹性泡沫胶防止漏浆。内模安装时,需在箱梁悬臂端底板开设检修孔,便于后期拆卸。
3. 预应力施工与混凝土浇筑
末跨预应力张拉需遵循 “先腹板后顶板、先长束后短束” 原则,采用双控法(张拉力 + 伸长量),实际伸长量与理论值偏差控制在 ±6% 以内。合龙段浇筑前,在悬臂端水箱预加压重,浇筑过程中同步卸载以平衡悬臂弯矩。混凝土采用水平分层对称浇筑,每层厚 30cm,腹板区采用 Φ50 振捣棒二次复振,确保锚垫板下方密实。
4. 模架拆卸与结构验收
混凝土强度达 100% 设计值后,启动液压系统同步顶升托架,使模板脱离梁体。先拆除外模连接螺栓,再分节拆卸内模框架,通过箱梁检修孔运出。主梁拆卸采用浮吊或履带吊配合,先整体起吊主梁至安全高度,再分段切割拆除,过程中实时监测墩顶位移。拆模后检查箱梁顶面平整度(偏差≤3mm)、预应力锚固质量及桥台接缝填充效果,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5. 特殊工况处理
若末跨位于水上或复杂地质条件区域,需采用临时支墩辅助拆卸。例如,南京三桥项目通过吊架悬挂主梁,利用卷扬机与浮吊协同作业,实现水上悬空解体。此外,冬季施工需对梁体采取电热毯 + 棉被多层保温,确保混凝土内部温度≥25℃,强度增长符合拆模要求。
末跨施工需严格执行 “三检” 制度,重点把控临时支撑稳定性、预应力张拉同步性及模架拆卸安全,通过精细化操作保障桥梁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