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式起重机的点检与巡检路线规划及记录管理需以《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TSG 51-2023)为依据,结合设备结构特点和安全风险分布,构建 “空间覆盖全面、时间节点明确、责任追溯清晰” 的管理体系,实现设备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路线规划采用 “三区五段” 空间架构,确保关键部件无检查盲区。按设备功能划分为电气控制区、机械执行区和安全防护区三大区域,巡检路线按 “驾驶室起点→起升机构段→大车运行段→小车运行段→轨道终端” 的五段式流程设计。驾驶室起点需检查控制器档位、紧急停止按钮及监控系统显示状态;起升机构段重点核查双限位装置(如重锤式与断火式)联动性、钢丝绳缠绕状态及吊钩防松装置;大车运行段需沿轨道依次检查制动轮磨损、电机异响及缓冲器完好性;小车运行段聚焦减速器油位、车轮踏面磨损及导电滑块接触情况;轨道终端则需清理异物并检查端部止挡装置。路线设计遵循 “逆作业流向” 原则,避免与吊装作业交叉,在斜拉钢丝绳三角区、吊物下方等危险区域设置绕行标识,确保巡检人员安全站位。
点检内容实行 “周期 - 风险” 双维度管控,匹配不同检查频次需求。日检由操作工按 “开机前 - 运行中 - 停机后” 三个时段执行:开机前确认制动器开口销完整、限位开关灵敏;运行中监控异常声响及制动性能;停机后检查钢丝绳断丝及吊钩裂纹情况,重点验证每班首次起吊时制动器的可靠性。周检在日检基础上增加接触器触点腐蚀检查、双制动器制动力矩测试,潮湿环境需额外检查轨道防滑措施及润滑脂状态,冰雪天气强化钢丝绳除冰和制动轮防冻检查。月检联合维修人员开展深度检测,包括主梁下扰度测量、卷筒壁磨损评估及电机电刷磨损检查,同步核对安全监控系统数据与实际测量值的一致性。
记录管理构建 “要素 - 流程 - 追溯” 全链条体系。记录内容需包含检查时间、人员、区域、项目状态及异常描述五要素,采用 “参数实测 + 状态判定” 的双重记录方式,如钢丝绳断丝需标注具体捻距内的断丝数量及位置,制动瓦磨损需记录实测厚度并与标准值(原厚度 50%)比对。执行流程严格遵循 “发现 - 上报 - 整改 - 验证” 闭环:操作工发现制动轮径向圆跳动超 0.3mm 等重大隐患时,立即停机并在记录中标注 “红色预警”;一般问题如润滑点缺脂则标注 “黄色提示”,由维修班组限期处理。所有记录需实行 “双签字” 确认制度,操作工与设备管理员共同对检查结果负责,并同步更新至 “一机一档” 技术档案和固定资产台账,确保 “检查记录 - 维护工单 - 验收报告” 可追溯。
关键保障机制包括三项核心措施。一是动态标识管理,对高风险检查点如双限位装置、钢丝绳固定端张贴 “必检” 标识,对季节性重点项目如冬季轨道防滑措施标注 “临时加检” 说明。二是路线优化机制,每季度根据设备故障统计数据调整检查频次,对制动器失效等高频问题点增加巡检密度。三是培训考核制度,确保巡检人员熟悉 “十不吊” 制度及应急处置流程,能准确识别吊钩开口度超标、钢丝绳芯部脱出等危险状态。通过标准化路线规划与规范化记录管理,实现点检巡检工作的 “频次合理、内容全面、责任明确”,为设备安全运行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