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移动模架技术引入国内桥梁施工以来,其高效、灵活的技术优势已被多次验证 —— 济南东枢纽特大桥应用该技术后,单孔梁施工周期从两个月缩短至 15 天,成本降低 50% 以上。但半个多世纪的推广历程中,非技术性壁垒始终制约着技术渗透率,从传统工艺的路径依赖到成本认知的偏差,这些隐形障碍比技术难题更难突破。
传统施工习惯的路径依赖是最顽固的壁垒。满堂支架法、挂篮施工等传统工艺已在行业内沿用数十年,施工团队形成了固定的操作范式与管理经验。某跨省道桥梁项目中,尽管移动模架能解决 “上跨道路施工干扰大” 的核心难题,但施工方仍坚持采用满堂支架法,只因团队对传统工艺的质量控制流程更为熟悉,担心新技术引发质量风险。这种依赖甚至体现在细节管理中:东兴高速项目显示,传统竹胶板施工虽存在漏浆、错台等问题,但施工队因 “上手快、工人熟悉” 而抵触移动滑模工艺,导致技术推广初期多次停滞。更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工艺的 “人海战术” 更易应对工期突击需求,而移动模架依赖设备连续作业的特性,与部分施工单位的应急管理习惯存在冲突。
成本认知的片面性加剧推广阻力。移动模架 “高初始投入、长期低损耗” 的成本结构,与行业普遍的 “短期成本核算习惯” 存在矛盾。一套定制化移动模架造桥机价值可达 700 万元,且需在 800-1300 米桥梁长度内才能摊薄成本,这让中小项目望而却步。某 14 孔梁小型项目因担心设备闲置风险,放弃移动模架选择支架法,最终因人工成本超支反而增加总投入。更隐蔽的是预算编制中的认知误区:宁夏某大桥审计发现,施工方因不熟悉移动模架工艺特性,虚增模架工程量 4620 吨,还重复列支支撑体系费用,导致预算虚增超 1.2 亿元,这种 “因陌生而错估成本” 的现象,进一步固化了 “移动模架成本高” 的偏见。
管理规范与计价体系的适配滞后形成制度障碍。移动模架的 “非标化” 特性与标准化的行业管理体系存在脱节:山东省路桥集团数据显示,为特定项目定制的模架设备通用率极低,完工后多沦为废铁,每年造成上千万吨物资浪费,这种资源浪费源于缺乏统一的设备标准与回收体系。计价规则的滞后更显突出:审计案例表明,部分项目仍套用传统支架定额计算移动模架费用,导致 “模架子目已含托架支撑,却额外列支水中工作平台费用” 等错误,计价依据的混乱让施工方因 “成本核算无参照” 而不敢尝试。此外,部分地区安全生产检查标准仍侧重传统工艺,对移动模架的液压系统维护、动态监控等关键环节缺乏针对性要求,间接抑制了技术采用意愿。
市场配套与信任体系的缺失构成推广短板。移动模架的高效运行依赖成熟的租赁、维护与人才配套,但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完善生态:中小施工企业难以找到适配的模架租赁资源,被迫承担设备购置的巨额资金压力;而设备维护的专业性不足,让某跨江项目因模架密封件老化未及时更换引发故障,反而强化了 “新技术不靠谱” 的负面认知。信任缺失在小型项目中更为明显:崇启公铁长江大桥需组织专家多次论证、开展专项培训才能推进模架施工,而多数中小项目缺乏类似资源,对技术可靠性的疑虑直接导致推广失败。
从早期依赖国外技术到如今本土化创新,移动模架的推广始终受制于技术之外的多重阻力。传统习惯的惯性、成本认知的偏差、制度规范的滞后与市场配套的不足,共同构成了技术落地的 “隐形门槛”。这些壁垒的本质并非技术缺陷,而是行业生态与管理思维未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这也让移动模架的技术价值难以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