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移动模架技术进入规模化施工阶段,其 “液压驱动精准控制、重型结构动态平衡、多工序协同作业” 的特性,对操作人员提出了严苛要求。但半个多世纪的应用历程中,专业操作人员的稀缺始终是行业共性难题,从早期的技术依赖到如今的人才断层,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施工安全与效率的关键瓶颈。
专业操作人员的稀缺性,首先源于岗位对 “技术复合性” 的极致要求。移动模架的核心操作岗位并非单一工种,而是涵盖液压系统调控、模架安拆校准、动态平衡监控等多个细分领域。液压操作员需精准把控压力参数,在模架提升时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安拆技术员要能识别法兰螺栓孔错位等隐蔽问题,避免擅自气割扩孔等违规操作;动态监控专员则需在过跨作业中实时判断主梁挠度变化。这种 “懂机械、通液压、晓结构” 的复合能力,并非短期培训可达成 —— 中铁大桥局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技术骨干程细平,经资深总工两年多传帮带才形成独立处置能力,印证了人才培养的漫长周期。
历史积淀不足与培训体系薄弱,加剧了稀缺性的行业蔓延。国内早期移动模架施工多依赖国外技术团队,本土人才储备先天不足。直到近年,行业才明确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考核内容涵盖理论知识、实操技能与紧急处置能力,但完善的培训体系尚未全面落地。多数施工企业缺乏固定培训基地,只能采取 “以老带新” 模式,而资深操作员的稀缺又导致传承断层。某跨江大桥项目曾因找不到熟练的模架调试人员,被迫将工期延长 15 天,最终额外投入人工成本超 30 万元,成为行业常态。
稀缺性在实际施工中已引发连锁反应,安全与效率双双受创。安全层面,非专业操作直接诱发事故:某大桥北岸工段过跨作业时,操作人员未察觉托架法兰焊接缺陷与螺栓失效,导致主梁倾坠江中;某铁路高架桥模架坍塌,虽直接原因是设备材质问题,但日常维护中专业人员的缺失加剧了隐患积累。效率层面,技能不足导致施工阻滞:平潭大桥曾出现模架开模不畅,需资深技术人员爬至模架外侧排查两小时才找到模板变形症结;更多项目因操作人员对液压系统把控不准,导致混凝土浇筑高差超标,引发返工。
从早期依赖外援到如今的本土化施工,移动模架行业始终未能破解专业操作人员稀缺的困局。模架搭建与拆卸的高难度、操作技能的高门槛、培训周期的长耗时,共同构成了稀缺性的底层逻辑。而这种稀缺不仅推高了施工成本,更成为悬在工程安全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印证了专业人才对这一技术应用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