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移动模架成为桥梁现浇施工的核心装备以来,其 “重型作业、循环移动、系统复杂” 的特性不仅带来技术挑战,更衍生出不容忽视的环保难题。噪音、油品泄漏、涂装污染如同三道顽固关卡,在半个多世纪的应用史中始终伴随施工全过程,成为生态敏感区域施工的主要制约因素。
噪音污染是移动模架最直观的环保挑战,源于设备运行的固有属性。这类自重数百吨的装备依赖大功率电机与液压系统驱动,行走机构的齿轮啮合、液压泵的高频运转会持续产生 80-95dB (A) 的工业噪声,而混凝土振捣环节的瞬时噪音更可突破 100dB (A)。在广湛高铁高中立交特大桥施工中,“机械轰鸣” 成为现场常态,若项目临近居民区或学校,即便采用临时隔音屏障,日间施工仍常引发环境投诉。更关键的是,移动模架的 “逐跨施工” 模式使噪音污染随工期推进持续迁移,形成线性污染带,与固定工厂的点状污染相比,管控难度显著增加。
油品泄漏风险暗藏于模架的动力核心,对水环境威胁尤为突出。移动模架的提升、移位全靠液压系统驱动,主梁与支腿的液压油缸、油管接头多达数十处,密封件老化或安装不当均可能导致泄漏。液压油属危险废物,一旦渗入土壤可造成长期污染,若流入水体更会形成油膜隔绝氧气,威胁水生生态。在天子山大桥这类跨湖项目中,虽通过围堰 “反包围” 污染源防控风险,但行业内仍有因模架液压油泄漏导致鱼塘缺氧死鱼的案例。现状更不容乐观:部分施工队为节省成本,未按规范更换密封件,或对轻微渗漏 “视而不见”,而移动模架的悬空作业特性,更使泄漏油品难以快速收集,加剧污染扩散风险。
涂装污染贯穿模架全生命周期,从生产到维护均有排放。模架金属构件需反复涂装防腐涂料,生产阶段的调漆、喷漆工序会释放 VOCs 与二甲苯,即便经活性炭吸附处理,仍存在无组织排放隐患。现场施工中,模板除锈后的补漆作业更为粗放,溶剂挥发直接污染周边大气,漆渣若随意丢弃还会污染土壤。某模架生产项目因涂装污染需设置 100 米卫生防护距离,印证了其污染强度。更值得注意的是,老旧模架翻新时的涂层剥离过程会产生大量含重金属的废渣,若未分类处置,将形成二次污染,这在设备迭代频繁的桥梁工程中尤为常见。
从早期应用到如今的规模化施工,移动模架的环保挑战始终与技术发展并存。尽管《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对设备管理提出要求,但现场仍存在噪音管控缺位、油品回收不规范、涂装废物处置随意等问题。这些现实短板,让三类污染成为移动模架施工中难以回避的环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