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式起重机预防性维护(PM)计划的制定与执行需严格遵循《特种设备安全法》及《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TSG 51-2023)要求,构建 “风险导向、周期明确、责任闭环” 的全流程管理体系,通过系统性预防措施降低设备故障风险。
计划制定需执行 “法规锚定 - 风险评估 - 周期量化” 三步法。首先依据规程要求明确必检项目,将制动系统可靠性、钢丝绳磨损限度等强制性条款转化为维护指标。风险评估采用 “故障模式分析法”,对制动器失效、钢丝绳断裂等高频风险点进行分级,高风险项纳入重点维护清单。周期设定实行 “递进式分级”,形成每周、每月、每半年的三级维护体系:每周检查聚焦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制动器开口销完整性、限位开关灵敏度及轨道异物清理,确保设备基础安全功能可靠;每月检测深化至关键部件损耗评估,如制动瓦块衬垫磨损量不超过 2mm、吊钩危险截面磨损不超过原厚度 5%,同时对各润滑点按型号加注油脂;每半年开展结构性检测,涵盖主梁下扰度测量(空载时不超过跨度 1/2000)、卷筒壁磨损检查(不超过原壁厚 20%)及齿轮啮合状态评估,形成全面的设备健康档案。
执行过程实施 “责任 - 流程 - 验证” 三维管控。责任分工明确设备管理部门为计划主导单位,维修班组负责专业维护,操作工承担日常点检,形成 “三位一体” 责任体系。执行流程严格遵循 “计划交底 - 实施记录 - 验收签字” 闭环:维护前需核对设备编号与维护清单,确保与 “一机一档” 技术档案对应;实施中采用 “参数实测 + 状态描述” 双重记录方式,如钢丝绳断丝数需标注具体位置及数量;验收时实行 “双签字” 制度,维修人员与设备管理员共同确认维护效果。润滑管理作为专项环节,严格执行油脂型号匹配要求,潮湿环境禁用钠基润滑脂,采用压力注脂法确保润滑脂有效附着摩擦面。
关键管控机制包括三项核心措施。一是异常处置快速响应,发现制动轮径向圆跳动超 0.3mm 或主梁裂纹等重大隐患,立即启动停机程序并上报技术部门评估;二是维护记录溯源管理,每次维护数据需同步更新至技术档案和固定资产台账,确保 “维护 - 档案 - 台账” 信息一致;三是效果验证量化考核,每月通过 “维护合规率”“故障下降率” 指标评估计划有效性,每季度结合设备运行数据优化维护周期。通过标准化计划与刚性执行,实现从 “故障维修” 向 “风险预防” 的转变,保障设备在额定寿命周期内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