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门吊作业过程中,观察盲区是威胁操作安全的关键因素,其形成与设备结构、作业状态及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这些盲区可能导致操作员无法及时察觉障碍物或危险状况,增加碰撞、碾压等事故风险,因此需通过针对性措施实现有效防控。
从成因来看,龙门吊的盲区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结构遮挡是首要原因,大车运行轨道两侧区域常被车架金属结构遮挡,小车移动时吊具下方及端梁两端也会形成视线死角,高大的门架立柱进一步压缩了横向观察范围。货物自身的遮挡效应随作业状态动态变化,满载时货物可能完全遮蔽吊点下方区域,空载时吊具的金属框架仍会阻碍下方视线。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强光或逆光条件下易产生视觉眩光,粉尘、雾气等工业环境会降低空气透明度,加剧视野模糊。
应对盲区的技术措施已形成成熟体系。硬件配置上,端梁中间及两端普遍安装高清摄像头,实时传输吊装区域和轨道周边画面至驾驶室显示屏,形成全视角监控网络。红外感应与雷达传感器构成双重防护,当检测到 1 米范围内存在障碍物时,系统会自动触发声光报警,部分设备还具备强制停机功能。行走机构配备的移动声光报警器,能在大车运行时持续发出警示信号,提醒周边人员避让。
操作规范对盲区防控同样关键。操作员需定期检查后视镜、侧视镜的清洁度与角度,确保辅助视野清晰。作业前应通过试吊确认吊物状态,运行中严格遵循 “观察 - 确认 - 操作” 流程,遇复杂工况需与地面人员建立明确的手势或语音沟通机制。设备维护中需重点校验传感器灵敏度和报警装置有效性,确保技术防护措施始终处于可靠状态。
这种 “技术防护 + 操作规范” 的综合方案,能最大限度缩小观察盲区范围,为龙门吊安全作业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