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桥梁施工中运梁与架梁环节衔接效率低、设备协同难度大的问题,研发双悬臂式架桥机运架一体化设备需从结构集成、功能协同及安全保障三方面突破。以下为具体实施方案:
一、结构模块化设计
主梁可伸缩系统
主梁采用箱形变截面模块化设计,通过销轴连接实现 30-50 米跨度自适应调整。运梁时收缩至 28 米长度,满足隧道内运输要求;架梁时伸展至设计跨度,配合液压撑杆增强悬臂刚度。主梁内部集成箱梁运输轨道,运梁车可直接驶入主梁尾部完成梁体转运。
多模式支腿转换
前支腿采用折叠式结构,运梁时收缩至主梁下方减少风阻;架梁时展开为 “L” 型支撑,通过预埋螺栓与桥墩刚性连接。后支腿设计为液压均衡悬挂系统,运梁时作为驮运支点,架梁时转换为走行驱动机构,实现 “运 - 架” 工况无缝切换。
二、功能集成化改造
运梁台车智能对接
开发专用运梁台车,配备自动对中装置与液压升降台。台车驶入架桥机尾部后,通过激光测距仪校准位置,台车顶升油缸与架桥机主梁轨道精准对接,误差控制在 ±2mm 以内。采用 “三点支撑 + 柔性牵引” 技术,确保梁体转运过程中无冲击荷载。
吊具自适应调节
设计可旋转吊具系统,通过三维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梁体重心偏移。针对 T 梁与组合梁差异,吊具可自动调整吊点间距(2-6 米),并通过液压油缸实现梁体姿态微调,满足 ±3° 倾角架设需求。吊具与主梁天车采用快速插拔式连接,换装时间≤15 分钟。
三、协同控制系统开发
智能监控平台
集成 PLC 控制系统与工业物联网模块,实时采集主梁应力、支腿反力、天车位置等参数。通过无线传输至驾驶室终端,当监测数据超过设计值的 85% 时,系统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并限制动作。在架桥机悬臂端安装高清摄像头,实现梁体落位全过程可视化操作。
多机联动控制
开发运梁车 - 架桥机协同控制算法,运梁车行驶速度与架桥机天车纵移速度实时匹配(同步误差≤0.1m/min)。通过 CAN 总线实现两车数据交互,当运梁车出现异常制动时,架桥机天车同步停止作业,避免梁体冲击损伤。
四、安全冗余设计
双重制动保障
天车起升机构配置 “电磁制动 + 液压制动” 双冗余系统,制动距离≤0.1 米。运梁车增设机械式夹轨器,在坡度≥20‰的线路上可承受 1.5 倍额定荷载而不滑移。主梁关键焊缝采用 X 射线探伤检测,疲劳寿命通过 100 万次循环加载验证。
极端工况防护
在架桥机悬臂端安装风速仪,当风速>15m/s 时自动收缩悬臂并启动防风支腿。针对隧道口等狭小空间,开发 “辅助支腿 + 导梁折叠” 过隧技术,通过三维建模模拟过隧路径,确保设备与隧道净空间距≥30cm。
五、典型施工流程
梁体转运
运梁车驮运箱梁通过隧道后,以≤3km/h 速度驶入架桥机尾部。台车顶升油缸与架桥机轨道对接后,天车吊钩下降与箱梁预埋吊环刚性连接。
悬臂架设
前支腿展开并锚固至桥墩,后支腿驱动主梁纵移至待架孔位。天车同步提升箱梁至设计高程,通过 “四点起吊、三点平衡” 技术调整梁体姿态,精确落位后立即完成支座灌浆。
体系转换
箱梁固定后,天车卸载并返回尾部接梁。主梁纵移过孔时,辅助支腿支撑悬臂端,通过液压系统实现 “步进式” 过孔,单次纵移量≤5 米。
通过上述技术措施,运架一体化设备可实现箱梁从预制场到桥位的 “一站式” 施工,较传统分体式设备综合效率提升 35%,特别适用于山区桥隧相连段、城市高架桥等复杂场景。施工中需重点把控主梁模块化拼接精度与多机协同控制算法的可靠性,确保设备在 - 20℃至 40℃环境下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