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预应力作为节段拼装桥梁的 “结构骨架”,其张拉顺序直接影响成桥内力分布与长期性能。通过系统化的张拉顺序设计、动态应力监测及工艺优化,可将预应力损失控制在 5% 以内,确保节段间应力传递效率达 98% 以上。
一、张拉顺序设计的关键原则
对称同步控制
采用 “先腹板后顶板、先长束后短束” 的分级张拉策略,确保结构均匀受力。以某 48 米跨径箱梁为例,纵向预应力分 3 批次张拉:首先对称张拉腹板束(占总张拉力 40%),再张拉顶板束(30%),最后补拉底板束(30%),每批次间隔 2 小时以释放混凝土弹性压缩变形。横向预应力采用 “隔一拉一” 的跳仓张拉法,避免应力集中导致腹板开裂。
施工阶段匹配
结合节段拼装流程,张拉顺序需与临时支撑体系协同。兰州新区 64 米节段拼装梁采用 “逐跨拼装 + 阶段张拉” 模式:每拼装 2 个节段后张拉对应区域的预应力束,利用临时支架分担施工荷载,使节段悬臂端挠度控制在 ±3mm 以内。对于变截面梁段,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各施工阶段的应力分布,动态调整张拉顺序以平衡弯矩。
预应力损失补偿
采用超张拉工艺(1.05σcon)补偿孔道摩阻与钢筋松弛损失。滁州 UHPC-RC 组合梁项目中,体外预应力束通过智能张拉系统实现双控(应力 + 伸长量),实测伸长值偏差控制在 ±4%,较传统工艺提升 30% 精度。对于曲线孔道,通过分段张拉(每 20 米为一段)并实时监测摩阻系数,动态调整张拉力值。
二、动态监测与反馈控制体系
多源数据融合监测
在节段关键截面(如跨中、支点)埋设振弦式应变计与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采集应力数据。某连续梁桥项目中,传感器网络每 10 分钟更新一次数据,结合 BIM 模型模拟预应力扩散路径,提前预判应力异常区域。温度监测系统同步追踪环境温变,当温差超过 5℃时自动触发预警并暂停张拉。
智能张拉设备应用
采用液压同步张拉系统,通过 PLC 控制多台千斤顶同步加载,位移偏差≤±1mm。西安某转体桥项目中,智能张拉系统与全站仪联动,实时修正张拉参数,使最终预应力偏差控制在设计值的 ±3% 以内。对于超长束(>80 米),采用 “两端同步张拉 + 中间补拉” 工艺,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各点应力均匀性。
闭环反馈调整机制
建立 “监测 - 分析 - 调整” 循环流程:当实测应力与理论值偏差>5% 时,自动启动二次补张拉。武汉某高架桥项目通过该机制,将预应力损失从传统工艺的 8% 降低至 3.2%,显著提升结构耐久性。每完成 5 个节段张拉后,需进行数据复盘,优化后续节段的张拉顺序。
三、工艺优化与实施要点
张拉顺序精细化设计
针对不同梁型制定专项方案:
等截面梁:采用 “由跨中向支点对称张拉”,减少跨中反拱过大。
变截面梁:优先张拉腹板束以抵抗悬臂弯矩,再张拉底板束增强刚度。
混合梁:先张拉钢 - 混结合段预应力,再逐步向两侧延伸,避免界面脱开。
临时预应力协同作用
在湿接缝浇筑前施加 30% 临时预应力(设计值),抵消混凝土自重引起的节段沉降。玉磨铁路木乃河大桥通过该措施,将湿接缝处竖向位移控制在 ±1.5mm,确保永久预应力有效传递。临时预应力与永久预应力的张拉顺序需严格按 “先临时后永久” 执行,避免应力叠加超限。
锚固端质量控制
采用 “三控法” 确保锚固质量:
锚具检测:每批次锚具需进行静载试验,锚固效率系数≥0.95。
夹片跟进:通过激光测距仪监测夹片回缩量,单端回缩值≤6mm。
压浆密实:张拉后 24 小时内完成真空压浆,浆体流动度 18±4 秒,抗压强度 7 天≥70% 设计值。
四、典型工程案例与效果验证
G217 库沙公路吐尔互通桥
采用 “先竖向后纵向” 张拉顺序:预张 20% 竖向预应力(0.5MPa)增强腹板抗裂性,再分级张拉纵向束。实测腹板主拉应力降低 40%,施工阶段未出现裂缝。转体前完成 80% 永久预应力张拉,转体后通过微调实现毫米级对接。
滁州 UHPC-RC 组合梁桥
体外预应力束采用 “两端同步 + 中间锚固” 张拉顺序,通过智能系统实时补偿摩阻损失。成桥后实测应力偏差≤±3%,节段间密贴度达 98%,较传统工艺缩短工期 20%。
兰州新区 64 米节段拼装梁
结合移动支架造桥机施工,采用 “逐跨拼装 + 阶段张拉” 模式。通过动态调整张拉顺序,将节段悬臂端挠度控制在 ±3mm,成桥线形误差≤±5mm,创同类工程精度纪录。
五、质量管控与长效机制
双检制度与数据追溯
张拉前需两人独立复核张拉参数(张拉力、顺序、持荷时间),并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检测节段拼装精度(轴线偏差≤2mm)。建立预应力施工数据库,分析历史数据中的规律性偏差(如日均温时段的系统误差),优化张拉顺序模型。
应急预案与风险防控
备用柴油发电机可在 15 秒内切换,确保突发断电时完成至少 30% 预应力张拉。当监测到应力突变或断丝时,立即启动分级卸荷程序,更换受损钢束后重新张拉。建立三级预警体系,当风速>6 级或温度骤变时自动暂停作业。
工艺标准化与培训
首件工程需进行张拉工艺验证,确定标准化参数(如超张拉系数、持荷时间)。对操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通过模拟平台考核张拉精度(油压表读数误差≤1.5%)与应急响应能力(紧急停机时间<3 秒)。